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或狭叶柴胡等的根。柴胡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茎直立,高40~90厘米,上部弯曲多分枝。单叶互生,狭披针形,基生叶和下部叶有长柄,有明显的平行脉,花小、黄色,形成项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。果实为长圆形的双悬果,具棱脊,熟后褐色。花期7~9月份,果期8~10月。根直立,有不规则的侧根,外皮红褐色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和华中地区;狭叶柴胡多年生草本,生于干燥草原、向阳山坡及灌木林缘等处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广西等地。
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泥土,晒干。
解表退热;疏肝解郁,升举阳气。主外感发热;寒热往来;疟疾;肝郁胁痛乳胀;头痛头眩;月经不调;气虚下陷之脱肛;子宫脱垂;胃下垂
其成分主要含柴胡皂苷(saikosapoins a、 b、 c、 d四种),甾醇,挥发油(柴胡醇、丁香酚等),脂肪油(油酸、亚麻油酸、棕榈酸、硬脂酸等)和多糖等。此外,尚含有生物碱、黄酮类、山萘苷、葡萄糖、氨基酸等。
北柴胡 特点: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,长6~15cm,直径0.3~0.8cm。根头膨大,顶端残留3~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,下部分枝。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,具纵皱纹、支根痕及皮孔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显片状纤维性,皮部浅棕色,木部黄白色。气微香,味微苦。
南柴胡 特点:根较细,圆锥形,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,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。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,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。质稍软,易折断,断面略平坦,不显纤维性。具败油气。
大叶柴胡 特点:叶较宽,长圆形或广披针形,小伞梗细如丝状。比小总苞长3-4倍。生于林内及灌木丛中。
长白柴胡 特点:叶较宽,长圆形或广披针形,小伞梗与小总苞片几乎等长。生于柞林、灌木丛、石砬及河岸沙地上。
兴安柴胡 特点:叶较狭,线形或现状披针形,小总苞片较小伞梗长。生于河滩、林内。
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
每次3~9g入药
禁忌人群:肝阳上亢,肝风内动者忌用或慎用
材料:
柴胡15克,黄芩12克,半夏9克,全瓜蒌15克,枳壳9克,陈皮12克,竹茹9克,赤茯苓12克,板蓝根15克。
做法:
将以上各味水煎服。
材料:
柴胡15克,黄芩15克,广郁金12克,枳壳9克.陈皮12克,虎杖12克,蒲公英15克,甘草6克。
做法:
水煎服。
材料:
柴胡15克,白芍12克,枳实9克,香附9克,川芎9克,郁金12克,半夏12克,陈皮15克,炙草6克。
做法:
水煎服。若胁肋胀痛,得矢气则舒,可加九香虫、苏梗;胁肋疼痛明显,可加川檩子、延胡索;脾虚便溏者,加白术,茯苓。
材料:
柴胡9克,郁金、佛手、当归各15克,鸡内金、生苡仁各30克,丹参12克,土茯苓24克,草河车、白花蛇舌草各30克,甘草9克。
做法:
水煎服。若胃纳不佳,时有呕恶者,可酌加竹茹、半花、代赭石,体疲、乏力明显者,佐以黄芪、党等。
材料:
柴胡15克,黄芩15克,赤自芍各12克,郁金12克,枳壳9克,木香9克,金钱草30克,虎杖30克,白术12克,茯苓15克,鸡内金15克,甘草6克。
做法:
水煎服。若右胁痛甚,加廷胡索;右胁下压痛明显,加川芎、丹参;泛恶作呕加竹茹,大便秘结加生大黄,中焦气滞,去虎杖,金钱草,加佛手,厚朴、广皮。
材料:
柴胡12克,枳壳9克,延胡12克,本香9克,川楝子9克,黄芩12克,山栀15克,茵陈12克,金钱草30克,生大黄3克(后入),元明粉6克(分冲)。
做法:
水煎服。
材料:
柴胡15克,半夏9克,黄芩12克,陈皮15克,山栀12克,虎杖12克,茯苓15克,苡仁12克,茵陈45克,金钱草30克,郁金12克,元明粉9克(冲),生大黄9克(后入)。
做法:
水煎服。若高热,舌红苔焦黄等热重于湿,加紫花地丁、白花蛇舌草、生地;口干,舌光红,脉细数者,加生地、石斛或天花粉;呕吐甚者加左金丸、炒竹茹。
材料:
柴胡15克,川楝子9克,廷胡索12克,枳壳9克,虎杖12克,白芍9克,广木香9克,白术12克,茯苓15克,金钱草30克,鸡内金15克,生大黄6克(后下)。
做法:
水煎服。若气郁甚者,加郁金、香附;痛如针刺,病久屡发,加赤芍、丹参;舌苔白腻,去金钱草,加苍术、厚朴,陈皮。
材料:
党参15~30克,柴胡6克,陈皮3克,黄米50克。
做法:
党参15~30克、柴胡6克、陈皮3克、黄米(大米炒至焦黄)50克,加水4碗煎至1碗半,代茶饮,隔天1次,连服4~6天。
材料:
柴胡9克,郁金15克,佛手9克,海藻15克,粳米60克,红糖适量。
做法:
前四味煎汤去渣,入粳米、红糖煮粥食,每天1剂,连服10~15天。